宦官和錦衣衛(wèi)將士簇擁著鑾駕,行至外五龍橋。車駕稍停,裴友貞便下車來了。
隊伍一過五龍橋、便望承天門。裴友貞此時不用去皇宮,他在這里向皇帝告辭,正是妥當。
鑾駕重新行駛,裴友貞躬身侍立在路旁,面向馬車作揖。他便發(fā)現(xiàn),隨行的許多文武宦官、都向他投來了異樣的目光。不管人們出于怎樣的心情,總之是挺關注裴友貞的;畢竟剛剛他才與皇帝同乘。
他是一個其貌不揚、長得如同個莊稼漢的人,曾在漢王府教那些目不識丁的大老粗武夫識字。以前他哪能想到,會有今時今日的殊榮與地位?
裴友貞微微有點出神,很快回過神來,向鑾駕后面的司禮監(jiān)太監(jiān)王貴抱拳道:“王公公請留步。”
王貴也十分給面子,馬上走了過來,和氣道:“咱家有啥為裴侍郎效勞?”
“不敢不敢。”裴友貞道。他這種出身低的人,似乎有種毛病,便是往往不夠自信,面對有點身份的人時、姿態(tài)往往放得過低;哪怕對方只是個閹人。
王貴轉(zhuǎn)頭看了一眼陸續(xù)經(jīng)過外五龍橋的隊伍,露出一個刻意的微笑,等著裴友貞。
裴友貞便道:“圣上方才在車中,與我談論了一些事。我便想查查相關的舊檔,免得圣上萬一再談起此事,我無話可對。古今通集庫便不去了,大本堂、文淵閣庫樓都在東宮那邊。這幾天我想時常過去、查閱一些卷冊,還望王公公與門樓里的宦官守將打聲招呼,我也好少些周折?!?
王貴道:“沒問題,這事兒咱家定會記在心上?!?
裴友貞道:“鄭和、王景弘下西洋,或曾記載過一些事宜,應存于司禮監(jiān)內(nèi)。其中有關真臘、暹羅、占城的卷宗,可否借閱一觀?”
王貴痛快地說道:“咱家得叫人先找全了,明天下午送去兵部衙門,何如?”
裴友貞拜道:“多謝王公公。”
王貴道:“裴侍郎辦的是皇爺?shù)牟钍?,咱家行個方便,本是分內(nèi)之事。告辭。”
裴友貞也轉(zhuǎn)身往回走,邊走邊尋思了一陣。
他隨船去朝鮮、日本那邊差遣,要到下月下旬,還有一個多月時間。這一個多月,他準備辦兩件事,一件是剛才與王貴談論的事,另一件便是找教坊司的樂工,重新編一下那首曲子。裴友貞是兵部的官,管不了教坊司,但只消過去說是圣旨,事情必定方便了。
裴友貞回到兵部衙門的書房時,習慣性地靜坐了一會兒。文官很流行這樣,稱之為退思、自省。裴友貞盡力學著怎么當官,慢慢地倒形成了習慣。
他沒有心思去回想、今天在皇帝面前的表現(xiàn)是否有疏漏。
裴友貞忽然倒想起了幾天前,與侯海在皇城外的一座酒樓上、說過的一番話。
侯海說,咱們算是圣上的故吏心腹,可在廟堂上說話卻分量不夠,為何?漢王府的故吏人太少,朝中原先那些人留得太多;咱們得圣上信任,在百官中卻沒甚么聲望。做官做成這樣,咱們頂多是寵臣,算不上大臣。
瞧那夏元吉,常與圣上見解相反,可他說話管用。朝中那些位高權(quán)重的人,甚么蹇義、茹瑺、呂震、胡廣誰都覺得他可靠。說句不好聽的,就算是解縉說句話、聲音也比咱們大,他至少有江西那一干士人吹捧著才華橫溢……
裴友貞尋思了一番,覺得侯海所很有道理。但是他想著自己的出身,若不是機緣巧合投到圣上麾下,還能做甚么大臣?
左思右想,裴友貞還是認為,自己的才干、先得到圣上認可,方是正途。
至于甚么新政舊政,裴友貞真的不太在意。他既沒有夏元吉的穩(wěn)重,也沒有胡濙的抱負;自認與朝中大臣們相比,差的確實不止黨羽。
連續(xù)數(shù)日,裴友貞將能查到的卷宗,都翻閱了一遍。南洋那些國家的記錄,此前在朝中很少有人在意;若非負責管理舊檔的官吏守規(guī)矩、時不時拿出去晾曬,估計現(xiàn)在這些卷宗得被蟲蛀毀了。
然而圣上沒有再談起南洋之事,裴友貞也漸漸覺得,估計自己白忙活了一場。不過并不要緊,所謂有備無患。
直到半個多月后,太監(jiān)王貴忽然來了兵部衙門,找到了裴友貞。
王貴似乎有點著急,說道:“還喝甚么茶?您趕緊跟咱家去東暖閣,皇爺?shù)戎娏??!?